在僑務部門工作的朋友,送給我兩小包“海堤”鐵羅漢,這是他多年前訪問雅加達時當地華人的贈予。這款茶,嘜號是AT106,是老牌國企中茶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茶” )打造的經典之一,也是暢銷不衰的僑銷茶爆款。與市面上通行的包裝規格(8克或10克泡袋裝)不同,它系紙包,一包5克, 12包一盒。四方周正、齊整劃一的茶包,印著青綠褐紅的武夷山冰,簡單樸素,古早味十足。
在肉桂水仙主導的巖茶消費潮流,能遇到一泡“出身”很正的鐵羅漢已屬難得,更何況還是老茶-從生產日期算起,它足足有12年的茶齡!
肉桂水仙的強勢崛起,讓"四大名叢"陷入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些不明就里的茶商茶客,稱其為"小品種茶" ,就連武夷巖茶“代名詞”大紅抱也淪為近乎卑微的附庸。名叢昔日的風華絕代,變成如今的嘆息無奈,令人拒腕。
然而,在南洋華人華僑心目中,鐵羅漢堪比“救命藥"。據馬華作家朵拉回憶, “每當頭疼腦熱的時候,家人就會打開一塊四四方方的茶,黑乎乎的,倒在杯里,加點鹽,浪燙熱水沖開,蓋要密,要絕,悶十分鐘。
顏色墨黑的茶湯,喝下后,蓋杯子蒙頭睡一覺,再起來就一身汗,病就好了。”
其實,鐵羅漢在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藥用,最有名的當屬惠安集泉茶莊的鐵羅漢,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居家必備良藥,并隨著下南洋的風帆漂流到異國他鄉,而AT106也正是為此而生的。廈茶常務副總經理陳志雄說, AT106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一經問世,就在東南亞地區暢銷。一包陳年的鐵羅漢,不只是家鄉的味道,還是專治水土不服的良藥。東南亞氣候濕熱,當地華人華僑都有泡飲陳茶的習慣。所以,鐵羅漢更多時候是出現在藥店的抽屜里。”茶作藥用,這一最原始的利用方式,在閨南、南洋一帶人們的生活中保留至今。
12年的陳期,對于普洱生茶來說,也許只是中期茶而已。但,在烏龍茶的“生命周期"中,鱗得上名副其實的老茶了。
時間無聲無息地流淌,給每一枚茶條都留下印跡。陳年的氣息,略帶梅子香,透過包裹茶葉的毛邊紙,一層一層向外散逸,讓外包紙也微微地泛著黃。這有如器物的包漿,被老茶客們形象地稱為“出油”.
逐層打開封絨,茶祭露出了真容,雖有“老氣" ,卻嶄新如初。條索勻整緊結,基本保持著出廠時的狀態。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廈茶,在計劃經濟時代,承擔著茶葉出口創匯的重任,從茶葉收購、精制、儲運都有著一套完備的規范,尤以拼配技術最見工夫。拼配是成就一款茶品經典風味特質的核心奧秘,它能讓表現平平的茶變得個性突出,起到場長避短、顯優隱次、高低平衡的作用。
其實,茶葉拼配技術由來已久。臺灣史學家連橫在《雅堂文集》中說:“新鐵羅漢滑而無骨,舊鐵羅漢濃而少芬,必新舊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雖歷數時,芳流齒頰,方為上品。”可見,連先生也是一位巖茶的品鑒行家。
茶條的色澤,蘊含著焙火的初始信息。輕火功,色澤多呈綠褐,中火及以上的火功,色澤則較深,為深褐、烏黑。這款鐵羅漢,色烏亮潤澤,火功應是中火以上。武夷巖茶,素以焙法甲天下,這門絕活在廈茶的茶師手上得到了完整地傳承。
有如烹調,焙火不足則生、青,過足則老、焦。經驗豐富的茶師,很懂得掌控火候,能恰到好處地駕馭火功,把茶焙透焙熟,可避免茶葉返青變質,是為銷往海外的漫長旅途而設計,因而包括“鐵羅漢” "鐵觀音" "枝春" “三印水仙”等多款明星僑銷茶皆是出自這項技藝。閩南地區及南洋的老茶客心心念念的老味道,就是紫繞于齒頰間的"火味"
一輪年的歲月,讓茶早已褪盡了熾盛的火氣,歷練出成熟的厚味。茶湯橙紅,清澈透亮,似是詩人劉大白筆下秋晚江上的脈脈斜陽,稱艷鮮麗。甘醇柔滑的湯感,交織著濃郁的陳香及優雅的藥香,兩種香型都很純凈清晰,此起彼伏,交替出現。徐徐咽下,綿柔甘滑,熨帖得仿佛是融化了,喉廊陣爽潤。
許多茶客之所以鐘情老茶,除了凝結在它們身上的時間外,更多的是開絨蘇醒時的芳華重現:它完全沒有辜負人們的美好期待!
第二、三沖,陳香藥香齊頭并進。香入湯中,細品,又帶著些許輕柔的花香。入口醇厚甘潤,鮮活稠滑的湯感,牽引著味蕾翩翩起舞。飲罷,杯底香留,溫香熟美。
"香、清、甘、活"這四字真言,在它身上具足,若用“天生麗質"來形容,恐怕也不足為過吧。
添水續泡,握杯再啜。它的陳香陳醇,很是讓我感動,它還把我的思緒帶回到了去年的夏天。因隨“閩茶海絲行”代表團出訪,便有幸來到馬六甲這座美麗的古城游賞。在清波蕩漾的馬六甲河畔,我邂逅了陳年“海堤"鐵羅漢的芳韻。
那是一幢兩層的白墻紅磚小樓,非常典型的南洋建筑。它原是城中的古建,如今古厝新生,經保護性開發利用,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知名藝術機構-朵云軒在馬六甲的藝術交流中心。600多年前,鄭和便是從樓前的問岸邊踏入這片土地。所以,這幢小樓叫鄭和·朵云軒藝術館。
館主黃文慶先生,祖籍廈門同安,旅居大馬已整整15年。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他,有感于馬六甲這座城市與中國深厚的淵源及這里濃厚的多元文化氣息, 2014年,在他的推動下,成立了這家藝術館,助推中馬兩國的文藝交流。當他得知代表團來自家鄉福建,臉上難掩激動,熱情地邀我們進館“呷”茶。主客圍桌而坐,在一泡陳年鐵羅漢的甘醇中,共敘鄉情。他坦言,他并不懂鐵羅漢到底好在哪里,就是覺得它好喝。作為一個老廈門,從小到大,喝的茶都是這種味道,是“熟悉的家鄉味道" 。所以, “只要一喝它,感覺就回到家鄉了"。原來,他念念不忘的始終是故土鄉園,不管走得多遠,茶都是通往家的“路"
后來,在廈茶負責產品研發的同學告訴我,許多南洋華人華僑都將陳年鐵羅漢視若珍寶,年份越古早越珍貴,平日里都舍不得喝,除非有貴客來訪。驀然,我深感到鄉情的重量,那是一種與生俱來、溶于血脈的認同。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刪除。
微信號:13859366756 | QQ號:5131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