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俗名大坑口,進入大紅袍景區的公路就是沿著大坑口修的。從景區公路入口到天心巖的一段巖谷叫大坑口,景區停車場左手邊,有一條小路上山,可以到馬頭巖。
大坑口—九龍窠沿線集中了許多景致,從景區公路山門進去,不多久就可以看到彌勒佛像,佛像背倚一塊峻峭巖石,石上勒一“佛”巨字。武夷山景區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天心永樂禪寺也在這條線上。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走上一走,絕不讓你失望哦。
大坑口,橫貫東西,連接天心巖和崇陽溪的水系,坑澗兩邊茶園廣布,又為東西朝向,光照充足,地勢較低區較宜種植水仙,半山腰或山岡上適合種植肉桂。兩側的茶地,靜臥在樹林山嶂掩映處,吸納天地精華。大坑口為九龍窠、倒水坑、天心巖一帶的溪水干流,水量豐富,溪流也帶來上游的肥沃土壤,土壤深厚,養料充足,所種植茶樹無需施以肥料,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陽光、空氣、水分、土壤,茶品極佳。
武夷巖茶大坑口肉桂茶是高香的品種,比較耐沖泡,稍有區別,肉桂茶香氣濃郁清長,巖韻顯;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湯色濃艷,葉底肥軟,綠葉紅鑲邊。巖茶香氣清銳細長,巖韻顯;味醇厚,濃而不澀,醇而不淡,回味清甘,湯色呈淺橙紅色;葉底柔軟,也是綠葉紅鑲邊。 辛銳的桂皮香通過鼻腔的分解,刺激嗅覺的信號減弱。沉于湯中的馥郁桂香,早已與你的舌頭味蕾打成一片。因此,時時引誘著喜飲巖茶者的欲望。
從三姑過了橋,再往右走幾公里,第一個路口左拐,會看到一個石牌坊,這里就是大坑口。這個地方,很樸素很平常,沒有標志,沒有石碑,不是本地人指認,普通游客根本不知道這里就是著名的核心產區“三坑兩澗”中的“一坑”。
大坑口就位于這面石牌坊之內。沿路往前走,不久,右側的一條山路,上面有在巖石上鑿出的石梯,沿梯而上便可以通往著名的馬頭巖(馬肉的產地)。
沿著大坑口中間的路往前,路右邊是山壁,左邊是條小溪,溪邊巖上全是茶樹,有肉桂,有大紅袍,也有高樅水仙。
茶園里插滿了各家茶廠的招牌,細細看去,有許多熟悉的品牌,就那么大一點兒地,插滿了招牌,每家能分到的茶園其實就一丁點兒,也不知道這些企業在宣傳冊上,是如何拍出宏偉雄壯的私家茶園圖片的?看來設計師功不可沒。
大坑口走到盡頭,有塊大巖石,上寫一多金光燦燦的佛字,據傳是康熙爺所題,天皇貴渭,貴不可言啊。
大坑口的上方,便是天心巖。天心巖的九龍窠,是大紅袍的祖庭。這里是赫赫有名的武夷景區中心,大坑口的地理優勢顯而易見,實至名歸。
那么倒水坑呢,它的地理優勢也很明顯,位于核心產區之內,它是一條幽谷。一頭連接牛欄坑一頭連接流香澗,坑內的茶田階梯般排列, 規模不小。
去倒水坑,可以沿水簾洞門口的小路,走半小時,走到流香澗。在岔路口往右有一條長約2.5KM的峽谷,這里便是倒水坑。
倒水坑的名字,顯示了它的奇特地理景觀。武夷山北麓的眾多山澗,皆自西而東,唯獨倒水坑的澗水反道西行,因而得名。
世間凡奇異之處,必有異相。牛欄坑在地理上是個異像,稱河流襲奪。而倒水坑溪水倒流,也是異相。故而倒水坑所產之茶,如大紅袍,肉桂等,皆屬上乘。
但倒水坑為何不列入三坑之位呢?
這里面有一段公案。
三坑兩澗之中的流香澗,在明朝之前,因與倒水坑相連,故而也被稱為“倒水坑”。后來明朝有個詩人,叫徐熥,他游覽經過流香澗,這里溪清景雅,溪兩邊種滿了香草,春夏時節花香四溢,花瓣掉入溪中,溪水自然泛出花香。于是他給這條小溪取名流香澗,將它與倒水坑切割開。
既然流香澗與倒水坑緊密相連,幾百年前曾是同一個名字,那么流香澗被列入核心產區,便等于倒水坑也名列“三坑兩澗”之列了。
于是喜歡倒水坑的茶友們,可以安心地睡美容覺了。
你們心儀的倒水坑,以流香澗的名義,早巳位列核心產區。